每周狗熊写的中、英文短贴里,值得再次回顾与分享的内容,都列到了这里。这是一份我的每周零散心得与学习收获的汇总列表,只要五分钟,就可以获得我一周的收获。请于博客 http://voice.beartalking.com 查看完整内容 上个月一家新西兰本地的创业公司因为朋友介绍联系到我,做他们家的产品测试。什么产品呢?食品替代品……如果你听说过硅谷的代替食物Soylent,那你大概就明白了。这家公司的产品叫做Lent,本土食物加工,无麸质,无大豆,全素,营养物质很均衡。没有Soylent那么激进,Lent以替代早餐为主要定位,热水或奶一冲,就是一碗稠粥,味道很好,抗饿感也很强,三小时左右完全没有饿感。 我测试了三周,感觉很不错,每天早上感觉多出了15分钟的时间。只是对于传统的观念来说,这算不算是吃早餐? 其实人能每天按时吃三顿饭的时间,也就几十年,还是因为工农业生产的需要才形成的习惯。只是对于我们来说,几十年已经是一辈子,惯性和局限性往往会限制我们的视野。吃饭可以一天三顿、两顿、五顿或是轻断食,没有一定统一的标准,只有不同的需求和体验。 尊重吃饭的社交性,但有时我也的确只想最快速度地满足身体的生理需求,因为还有更想要关注的事情在等待,这时,Lent或是Soylent也许是个好选择。 一位听友发来消息,说新西兰银蕨签证关闭了。一看,还真是,而且是永久关闭不会再重启。另外还看到Talent工签的薪金门槛从55000纽币上调了150%,到了接近8万纽币。四年前我们家考虑移民新西兰,是因为这相对来说是容易的选项,现在来看这扇门也在慢慢(其实还挺快地)关闭。 真心有移的打算,就赶紧行动,而且动作得快。如果目前没有打算,注意力放在国内的机会上时,也还是得抬起头看看外面,虽然全球化这几年看似被民族主义(全世界都是)压倒,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,提前做好准备总没错,至少多学点东西总是没错的。 简单的快乐: 上班前读了一小时有声书; 上午开会搞定一个拖了两个Sprint的流程优化问题,并提前30分钟结束会议; 中午去健身房30分钟,出了点汗; 下午做完了三个设计的tickets,按时下班; 回家路上听着Beatles Radio,刷刷微博。 上周公司搞领导力培训,其中一个session是和同事配对分享,一来的问题就是:讲述两个自己印象最深,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记忆。和我配对的络腮胡肌肉大叔,之前还没和他打过招呼,纹着花臂,人狠话不多的风格。我先讲了自己4年前抢到银蕨签证的记忆,大叔则一来就说:对我影响最深的,是在17岁时爸爸去世。 我心想,哇靠,一来就那么直给啊?!那我也不能含糊!于是我说:嗯,更新一下,对我影响最深的,是我16岁时妈妈离世。 所以我们两个大汉第一次见面聊天,连how are you都没说,就直接奔向少年失去亲人的记忆,也是神了。 工业设计专业的必读书 Drawing Ideas读完了,收获满满。但这种类型的书,要想掌握其中的精华,阅读只占了最多30%,剩下的部分就是需要绘图练习,大量且密集地练习才行。 我可以加强以后自己做笔记和数字产品设计时的手绘部分,learn by doing。目前到还没有具体的目标。 附几张书中的设计图,有storyboard,user flow和产品概念。自己感觉有清晰透视感的图,真是有种不一样的美感。 我在想,这样的书如果是用播客的形式推荐,应该如何用声音的载体展现出我学习到的精华?你觉得呢? 我十几年前刚工作时有个坏习惯:爱说教,也就是好为人师。后来发现这个习惯很讨人厌(主要是我老婆最讨厌这个,每次都会用毒舌回怼我的说教),就慢慢不再说教了。 再后来我发现说教是种应激反应,或者说听到一件事,马上就表明立场,马上站队开始说教,是一种习惯,往往我们并没有意识到。 现在我发现,你所说的所有说教或是建议,都是针对过去的你而提出的。 为什么没人喜欢说教?就是因为这个原因。因为无关他或她,而只是关乎你。 Last 5 years, I kept reading 40 books (mostly Chinese) per year, and this year my goal is to read 25 […]
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