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每周狗熊写的中、英文短贴里,值得再次回顾与分享的内容。这是一份我的每周零散心得与学习收获的汇总列表,只要五分钟,就可以获得我一周的收获。请于博客 http://blog.beartalking.com 查看更多 关于孙杨 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,最大的局限就是会把世界简化成“好成绩定输赢”的非黑即白模式。运动是事业,人的价值不只是事业,姚明就明白这一点,孙杨却不明白。都是顶级运动员,很遗憾。 逆天改命的关键:世界是信息构成的 人的认知是受自己当时的眼界、知识和世界观局限的。所获与所失,短期有环境、运气等因素,长期一定是与自己的能力匹配的。 比如前几天的新闻,浙江研究说茶有助于抑制新冠肺炎,搁十五年前,我是会相信的。一是那时的自己就是个傻逼,认知能力弱到爆,二是因为当时我就在一家茶叶公司工作,因为环境的影响会干扰自己的判断。但现在我会提出疑问:谁的研究?什么环境下的研究?有对照组么?如何证伪?诸如此类。 同样是近期的新闻,孙杨禁赛八年,也是正常。他靠自己的努力与实力成为奥运冠军,又凭自己的性格与认知走到今天这一步。长期来看,收获与失去,最终是与自己匹配的。就像佛系人士经常说的,命中注定。看孙杨妈妈的发言,就知道家庭的环境与文化肯定影响了他的认知能力。所谓富人后代眼界见识远,其实就是环境影响认知和性格,认知与性格决定命运。 反过来说,如果能改变认知,就可以真正做到逆天改命。当然很难,但并非不可能。我目前的理解,世界是信息构成的,能最有效使用信息是改命的关键。所以一是提升自己接触信息的广度与深度,二是提升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。 提升接触信息的广度与深度,很容易理解:多读书,多旅行,多体验不同的生活,多认识不同的人,这都是增加自己的信息接触量。 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,这一点如果往深了说,是能够使用一些不同的思维模型,来应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。比如我现在觉得,critical thinking,design thinking 和 science thinking,基本就像瑞士军刀一样,当碰上无法用经验处理的情况,就可以使用恰当的思维模型来处理。 重新看《广告狂人》,感觉和捡到宝一样,怎么那么赞呢!当年不觉得多好看啊。看来还是年纪会影响口味。另外发现我喜欢的几部美剧,都是AMC的:毒师、行尸和狂人。 真想找个一天时间,啥也不干,就只是把自己以前喜欢听的歌添加到Apple Music。这可能是我用过最烂的一个音乐类app了。用户体验令人发指。 推荐:Chris Do的“如何找到并从事你爱的工作” 晚上刷了一个视频:Chris Do的“如何找到并从事你爱的工作”,非常棒。可以具体学习如何找到真爱的工作,就是那种哪怕中了1000万,你还是会想去做的事,是那种可以让你每天一早从床上一跃而起去做的事。我主要是学习他的表达与workshop现场能力,真高手。 感兴趣的朋友这里收看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2SqqjRn_c0 发现大清早在CBD通勤上班时听Norah Jones不错,有种自己在纽约打拼的幻觉(虽然现实是在纽村)。 充满噪音的社交网络 哎这破社交网络啊。我忙了一天后就是想刷刷手机放松一下,缓冲一下一直用第二语言思考和交流的疲惫。我真TM不关心什么肖战孙杨这些破事。就想看看那些真实的,鲜活的人的故事。 问题是不但看不到,还被破事信息包围,弄得反而自己还会对这些破事发表一两句看法,之后又后悔,感觉像是强奸自己头脑的帮凶,帮着按住自己反抗的双腿。虽然只是偶尔,但还是会很不爽。 还是自制能力差啊。 “我跟别人说我内向别人都不信”- 内向并不是不说话 / 碎念 当所有人被隔离在家,就会发现人和人的区别。内向型人虽然也闷得慌,但还是大多能自得其乐,而外向型人就痛苦一些,因为和人交流是他们的能量来源。 很多人对于内向型人的理解就是“宅”,“害羞”,“不善交际”,这其实是错的。内向型与外向型的唯一区别,就是他们获得能量的方式不同。内向型人通过独处来充电,而外向型人靠与人相处来充电。从这点来看,内向型人甚至要有优势一些,因为当外界条件不允许与人相处时(比如瘟疫期间的现在),内向型人一样可以获得能量。 不善交际和害羞的标签,只能说明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弱,而能力是可以培养的。有很多优秀的领导者都是内向型,比如Nike的创始人Phil Knight。 我是典型的内向型人,小时候也特别害羞,连电话也不敢接。后来在工作中慢慢锻炼,就慢慢扩大了自己的舒适圈。出国之前几年,因为做App的关系,经常接触不同圈子的人,我反而还很喜欢认识新朋友,因为可以扩大对于世界的认知。也因为做播客的关系,哪怕是去其他国家旅行,也经常有对我很熟但我完全陌生的朋友约见面,也是一种有趣的体验。 但我还记得刚来新西兰时,那种举目无亲,不敢和人交流的彷徨。处处小心,事事在意,生怕别人笑话,每天活成林黛玉初进大观园的体验,劳心费力。现在想想,交流的关键,不在于内向外向,不在于语言能力,而是自信与自性。 自信是种mindset,不是能力,有一些技巧可以培养,我也在学习实践,改天专门聊聊。自性就是“做本真的自己,不要装”。当年做“i佛珠”时,我找资料,从《六祖坛经》里看到一句佛偈:“若得自性,即是福田”,至今铭记在心。 写上面这些的起因,是今天见到一位从英国出差来新西兰的同事,虽然他不认识我,我没多想,主动上前,握手打招呼,自我介绍,寒暄几句然后回到座位上,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三半年前刚来到异国他乡,连问路也不敢的彷徨狗熊,很开心。 How to learn the structural knowledge of a domain My best practice […]
↧